宋才发:文化外交彰显大国风范多边主义共赢美好未来(三)

2021-09-15 06:26:27  来源:
分享到:

  北京9月13日电(记者 王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国家领导人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的外事工作始终服务于国内发展大局,始终服务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共同进步,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

  中宏观察家 宋才发

  日前,中宏观察家、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宋才发教授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访谈。

  中宏网记者:在全球战疫与单边主义抬头之际,您怎么看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与智慧的全球贡献?

  宋才发:为推进新型经济全球化发挥表率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环境中诞生的,在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确立了自身的利益观,即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利益。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外交政策,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绝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绝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演进是生产力和交往普遍化的产物,是经济自然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世界历史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无法分割的命运共同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方向的迷茫,发达国家的"日本经济一直萎靡不振,GDP增长率一直经历严冬甚至跌破冰点,零售物价指数多年为负,即使经济稍有复苏然而并不稳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仅依靠虚拟经济带动了些许复苏;欧洲危机之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几乎停滞,福利也呈现倒退状态。尽管各国政府屡次出台刺激措施,也未能真正见效。"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呈急剧下滑态势。然而"万绿丛中一点红",中国在按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完满收官的同时,保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新发展理念能够为经济长期陷入困境的国家提供借鉴。中国共产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的经济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既重视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好,同时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速发展的"顺风车"。近年来党和政府致力于开展与促进文化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中国既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维护者,也是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积极参与者。中国通过和平外交、文化外交探索出来的这条互利互惠、全面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有利于建立多边主义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和实现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文明观,是揭示和体现经济全球化要求的文明观。世界经济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搞贸易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但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始终没有改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始终坚定地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维护以《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国际关系准则,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推进新型经济全球化发挥了表率作用。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始终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始终尊重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并且提前完成了相关承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合作机构等,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关键时刻,为全球经济包容性发展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中国近年来通过文化外交途径,创办"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国际进口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等多个全球和区域性多边合作平台,为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的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起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与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共同构建"一带一路"合作开放共赢平台,也是对全球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贡献。

  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提供中国方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详细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全球化进程,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只有共产主义条件下的共同体形式,才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国家领导人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5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前"各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充分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作的科学预见。"和平与发展是《联合国宪章》的根本宗旨,也是国际法产生、实践和发展的基本价值。从和平与发展两者的关系看,和平为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为永久和平奠定基础,达到和实现促进和平、巩固和平的目的。2015年国家领导人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包括最近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主权平等既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又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坚定基石。从一定意义上说,致力于推进和平外交、文化外交,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向联合国提供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新判断,也是中国人民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领导人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本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向联合国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因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是关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对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检验和考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价值追求高度一致,其目标就是创设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即实现人类互利共赢、休戚与共的新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要通过自身发展来带动世界发展,也要通过世界发展来激励和促进中国发展。必须通过文化外交途径构建国际话语权,让世界更充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所要建立的"公平、公正、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是完全一致的,"它不仅是一个可以让世界理解并从中受到启发的中国话语,也是一个能表达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话语。"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并站稳脚跟,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必将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伟大振兴,促使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由低潮走向新的高潮。执政党特色外交理论在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理论作出历史性创新的同时,也为当代世界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增添了时代性的丰富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处于发展低潮的时候,包括中国在内的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做好世界和平发展的建设者、引领者,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迎接社会主义在21世界的伟大复兴。

  向世界展示一个文明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天下一家的文化依存论、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论、华夷互变的文化复合论",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显著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推动合作共赢与发扬斗争精神结合起来,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努力,促进和推进国际社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始终是和平外交、文化外交的坚持者和促进者。在当下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国际社会如果离开主权国家作用的发挥,由联合国直接制定全球共同适用的法律规范体系,条件还不成熟、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现实障碍。毕竟国家主权确认了政治独立性的条件以及为国内与国际政治的实践运作提供基础,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国际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稳定发展的。通过对各国法律的"互学互鉴"方式,各主权国家自主地制定适用于本国的法律规则体系,促使各国之间在法治上相互学习吸收、逐渐接近趋同,这是联通国内法与国际法的桥梁纽带,不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条重要路径和有效方案。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对世界各国不同的法律制度,需要多一些开放包容、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相互理解,秉持客观、开放、宽容的心态,从它们不同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政治体制出发,在虚心学习吸收他国有益的法治经验的基础上,正视和尊重各国的法律制度,向世界展示一个文明开放包容的中国。"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经过2020年这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类大考,国际社会越来越充分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建立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必须采取基于超越主权国家的行动方案。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用,不断为全人类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责编:wf0101)